
“环艺人——当代环境艺术文献展”展览现场
2025年7月19日,“环艺人——当代环境艺术文献展”在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福州大学与浦城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文献+手稿+影像”三位一体的展陈体系,系统梳理了中国环境艺术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历代环艺人的设计智慧与探索实践,生动呈现了环境艺术营造与数字科技语言的融合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艺术注解。

“环艺人——当代环境艺术文献展”展览开幕现场

范迪安、苏丹等观看展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展览策展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苏丹,浦城县委书记李江平,福州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郑煦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朱育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金强、副院长张健,南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施萍,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原委员吴昊,副主任邵健、席田鹿,秘书长王国彬,副秘书长金常江、梁青,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立平,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沈康、范尔蒴、何凡,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礼平,武夷学院武夷艺术研究院院长陈铎,浦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军,浦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江宇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仪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范迪安在致辞中说道,环境艺术学科近四十年来,始终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壮大了专业队伍,拓展了学科外延。本次展览聚焦“环艺人”这一群体近四十年的探索足迹,通过一代代“环艺人”的文献与作品的深度梳理,展现环境艺术从专业建构到服务社会的完整脉络,诠释了艺术与科学、人文与工程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环艺人”和环境艺术“其志之大”“其道之新”“其业之兴”三层深意,彰显了环境艺术家胸怀家国、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展览设计新颖别致,可视可读信息很大。当前是全国推进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环境艺术也必将以融合创新的理念和综合的艺术语言发挥更大作用。

展览策展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苏丹致辞
展览策展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苏丹在致辞中说,本次文献展不仅记录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在城市建设、生态设计等领域的卓越贡献,更展现了该专业在新时代社会转型中的持续活力,是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展览。环艺是设计学科中最早实现艺术与技术融合的专业,印证了现代社会对环境营造的持续需求,相信“环艺”将继续以其独特气质,回应时代命题,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福州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郑煦林致辞
福州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郑煦林致辞,他表示,此次与浦城县携手举办该展,既是校地战略合作的生动实践,更是践行“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福州大学在艺术设计领域深耕七十余载,师生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环境设计等专业跻身全国A类行列。今后,福州大学将为城乡环境建设提供更多创新解决方案,让艺术教育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浦城县委书记李江平致欢迎辞
浦城县委书记李江平致欢迎辞,他说,丹山碧水迎高朋,千年文脉聚雅集。作为闽越文化的摇篮,浦城依托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深化校地合作,让艺术基因融入城乡发展肌理。期待此次展览以艺术为媒,使绿水青山间的艺术之花,绽放服务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魅力。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开幕式后,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学术委员会组织与会专家围绕“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展开交流。苏丹认为,环境艺术既是城市美学的表达载体,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浦城作为生态资源丰富的县域,应当充分发挥环境艺术的在地性优势,将闽北山水文脉融入城市更新之中,让艺术成为绿色发展的催化剂,使城市在更新中既能留住“乡愁”,又能焕发可持续的生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将“环艺人”作为策展的主题和叙事的主体展开。对此,执行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冠表示,“环艺人”展览主题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策展叙事视角的突破性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作品为中心的展示模式,转向聚焦环境艺术创作背后的”人”本身。展览汇集了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创作者,但与常规展览着重呈现设计成品不同,展览希望更深入地挖掘每件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这些故事既展现了创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与专业追求,也揭示了不同创作者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碰撞。通过这种”创作者视角”的叙事方式,观众得以窥见设计图纸之外更丰富的内涵:那些灵感的来源、创作中的困境、以及与环境互动的动人瞬间。
“我们这次展览最大的突破就是将‘人’本身作为主体来呈现。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访谈空间,通过持续的对谈来展现每位环境艺术从业者的个人故事:他们为何选择这个专业?专业训练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比如,普通人可能只关注环境的基本功能,而环艺专业人士则更注重环境的精神价值——我们不仅要健康的空间,更要能带来幸福感的美学体验。这正是环境艺术的价值所在。特别是在AI时代,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是人类独有的。我认为,灵魂本身没有性别,只有当它寄居于身体时才获得性别特征。艺术服务于灵魂,环境服务于身体,因此环境艺术作为二者的结合,将是人类永恒的需求。这次展览正是要展现这个专业如何通过改善环境来提升人类的幸福感,也呼应了国家关于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号召。”执行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国彬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摄影:刘鹏飞)
对于在一所县域美术馆呈现一场专业性含量很高的展览,如何把握展览在学术性、专业性和公共展示方面的平衡?执行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梁青在接受采访时说:“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融合艺术与技术、设计的综合性学科,不仅关乎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更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此次展览在呈现方式上重点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其一是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通过三维立体建模等技术,将专业设计作品转化为直观可视的空间形态,使非专业观众也能清晰理解设计理念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呈现方式打破了传统环艺展览依赖专业图纸、图版等展示方式的局限,实现了专业性与大众化的有机统一;其二,专题展厅采用当代艺术策展理念。通过数字影像、人物访谈、文献梳理等多元形式,构建沉浸式观展体验。展览中我们还特别展示了环艺人出差时必不可少的行李箱,以及邀请参展设计师呈现其工作必备的工具或具有特殊意义的随身物品。这一创意展示生动展现了环艺工作者的职业特质与生活态度——唯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人居环境。让公众真切感受到:环艺设计师既是城市建设的专业力量,更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践行者。”

展览现场(摄影:刘鹏飞)

到场领导及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于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序厅和专题展厅1展出,将持续至9月7日。同期,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还举办了“历史的记忆——俄罗斯画家笔下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专题展厅3) 、“北国的田园诗——俄罗斯油画与素描作品展”(专题展厅2)。(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 艺术中国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發佈者:asecola,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s://yishulingyu.com/15577/